在品牌行銷的世界裡,企劃書往往被視為內部流程的一部分——用來報告、核對、提案。但其實,真正有力的企劃書,應該像是一封寫給消費者的信。
一、企劃書不是給老闆看的,而是寫給消費者的信
許多公司的企劃書長得大同小異,重視格式、流程、表格、預算與KPI,卻忽略了最關鍵的核心:我們其實是為了介紹「知識、故事、價值」給消費者。
一份好的企劃,不該只是讓主管「點頭」,而是讓消費者產生共鳴。這就像是寫信——你得想像對方是誰、他在想什麼、需要什麼、想解決什麼問題。這樣的企劃書才會有人想看,才有力量。
二、從使用者角度出發,而不是創作者的自嗨
我們習慣用自己的邏輯去設計商品,再努力替商品「找亮點」。但真正有效的方式,是從使用者的深層喜好出發,再轉化為商品的樣貌。
比方說,有個案例發現多數十歲男孩選擇藍色的戰隊角色,並不是單純的色彩偏好,而是因為他們覺得藍色角色更冷靜、有領袖魅力、帥——這些形容詞透露出孩子們潛在的心理認同。
所以,與其思考「我們該用什麼包裝」,不如思考:「我們的目標族群心中嚮往的特質是什麼?我們的品牌如何對應這種『喜歡』?」
三、挖掘「喜歡」,才是品牌品味的起點
當我們真正理解消費者「喜歡」什麼——不只是產品,而是背後的價值與情感連結——才能創造出有品味、有魅力的產品。
好的產品企劃不應該只是表面上漂亮或流行,而是要深入理解消費者的深層喜好,從而設計出能真正打動人的商品與體驗。
幾個關鍵觀念如下:
1. 從喜好出發,而不是從產品特性出發:不要急著強調商品有多厲害,而應該先探究消費者為什麼會「喜歡」某些東西。
2. 舉例:戰隊角色的選擇:以小朋友選戰隊角色為例,發現多數十歲男孩偏愛藍色角色,並不只是因為顏色,而是因為這角色代表的「帥氣」與「理性」形象。這些都是深層心理投射。
3. 以深層喜好為基礎設計產品:透過調查與探索,理解真正打動人的原因,才能創造有品味、有魅力的產品。
4. 方法論:觀察、假設、驗證:從觀察中找出模式,提出假設,再透過數據驗證,得出可應用的策略與設計。
四、一份真正有力量的企劃書,應該這樣寫:
STEP 1:對誰說?釐清目標對象
企劃書不是寫給老闆的,是寫給「你的消費者」的。
• 明確定義對象:年齡、性別、職業、生活風格、偏好等
• 思考他們當下的狀態、困擾與渴望
• 建立一個「消費者人設」(Persona)
範例:
對象是 30-45 歲喜愛香氛與設計感生活的女性上班族,她們追求「品味感」與「情緒療癒」。
STEP 2:先挖掘,再企劃
不要急著「包裝產品」,先找出消費者真正的「喜好」。
• 從觀察、訪談、數據中找出深層喜好(如:色彩偏好、品牌聯想、情感投射)
• 深入思考「他們為什麼喜歡?」、「他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?」
範例:
這群女性不只是喜歡香水,而是喜歡「在下班後獨處的時刻,被香氣包圍的放鬆感」。
STEP 3:用「故事與價值」說服,而不是功能
好的企劃要能說一個「為什麼值得擁有」的故事。
• 把產品放進使用者的情境中
• 賦予產品一個角色或任務(解決什麼問題?提供什麼感受?)
• 整合品牌價值、文化符號、設計理念進入敘事中
範例:
「這款香氛不只是香氣,它是一種幫你切換回自己、療癒疲憊感官的儀式。」
STEP 4:讓人看得懂、願意看
簡單、有邏輯、像寫給某個人一樣自然。
• 開場:消費者的問題或需求
• 中段:我們怎麼理解她/他們
• 解法:我們的產品、設計、策略是如何對應的
• 結尾:希望她們做出什麼行動(參與、購買、分享)
技巧建議:
• 善用情境圖片、引言、消費者語錄
• 刪掉硬邦邦的企業用語,多用口語自然的語氣
• 一頁一重點,設計出像是「視覺筆記」的體驗
STEP 5:從「好看」變「有感」
形式簡單沒關係,內容要有溫度、有方向。
• 不需複雜報表或堆滿資料
• 一張圖、一段話,就能讓對方產生「這是為我設計的」感覺
• 可使用「用戶視角語言」重寫標題與小標(如:「妳是否也有這樣的時刻…?」)
最後提醒:好企劃 ≠ 大企劃,而是「準確且動人」的提案